本
研究旨在對積雲參數化中的對流質量通量,比較人為就地補償與模式動 力補償的異同。本研究使用天氣研究與預報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對以下兩個方面比較,一為對水平解析度的依賴性,二
為在熱帶氣旋模擬中的效應。使用模式動力補償的積雲參數化方案稱為混成質量 通量積雲參數化方案(hybrid mass flux cumulus
schemes, HYMACSs),它們將次網 格質量通量輻合或輻散視同參數化質量源或匯來處理。只要在非靜力平衡且完全
可壓縮模式中加入這些質量源或匯,模式動力就能解析質量補償運動。質量補償 實驗的結果證實,對 3 公里到 27
公里的水平解析度來說,就地補償比動力補償 更敏感。『背著跑』實驗的結果證明,在 9 公里解析度使用 Kain-Fritsch 方案
(KF)模擬熱帶氣旋,就地補償導致暖化與低層乾化並可使海平面氣壓深化與降水 強化。『各自跑』實驗的結果暗示混成質量通量 KF 可以減少在 9
公里解析度使 用 KF 模擬高估熱帶氣旋強度的傾向,不過此結果有氣旋尺度與積雲尺度過程之
非線性交互作用所造成的不確定性。我們得出此結論:在非靜力平衡且完全可壓 縮模式中創制積雲參數化時,動力補償比就地補償更符合自然。另外討論消除就
地補償對整合性積雲參數化的重要性。
• 在非靜力平衡且完全可壓縮模式中創制積雲參數化時,動力補償比就地補償
更符合自然。
• 對水平解析度來說,就地補償比動力補償更敏感。
• 就地補償導致暖化與低層乾化並可使海平面氣壓深化與降水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