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許牧豪 Mu-Hao Hsu
    論文名稱 雙眼牆颱風與西南季風探討
    論文頁數 122
     關鍵字 雙眼牆颱風 concentric typhoon
外圍對流面積 the area of outer convection zone
西北太平洋季風指數 monsoon index
     
[摘要]

透過颱風中心渦旋組織外圍大範圍之不對稱對流雲帶,是颱風雙眼牆結構形成的重要機制。2001年利奇馬颱風形成雙眼牆前之雷達回波圖,及2003年尹布都及杜鵑等颱風之微波雲圖,颱風外圍皆有大範圍之不對稱對流雲帶。本研究利用西北太平洋1997年至2009年間69個雙眼牆微波資料,探討雙眼牆生成前外圍對流面積大小及方位之時空與綜觀環境特徵與,並探討雙眼牆生成與季風之關係。我們挑選颱風眼為中心9°×9°範圍內,定義中心渦旋為雙眼牆生成時內眼牆與moat之和,扣除此中心渦旋面積後,依據微波雲圖中小於230K之區域,計算外圍對流面積,並以平均值及上下一個標準差之統計結果,將外圍對流分成大、中、小三種面積尺度,其大小分別為11~176~102~5,單位為1萬平方公里。結果顯示大對流面積之個案好發於68月且生成於西北太平洋中123°E ~135°E13°N ~27°N區域;小對流面積,則好發於89月且生成於西北太平洋126°E ~154°E19°N ~27°N區域。進一步於外圍較大面積相對方位上,分成南側及北側主宰兩類,全部個案中,南側個案數約為北側之兩倍,尤其生成於夏季及西北太平洋135°E以西區域,且外圍通常有較大之對流面積。SHIPS為颱風之強度相關參數統計資料,我們以當中之200-850mb垂直風切向量,針對外圍對流之生成機制進行分析,統計相對於下風切各方位之外圍對流面積。我們發現其外圍對流皆好發於下風切處偏左側。其次在水氣參數上,依據南北側對流主宰,採不同計算範圍,進而分別將外圍對流面積與南側7個區域之水氣參數及北側3個區域之水氣參數作相關分析,結果在南側個案中,對流面積與颱風西南側水氣通量相關性較佳;北側個案中,對流面積與颱風北側環流水氣輻合值關係較佳。在西北太平洋季風指數上,採用110°E ~140°E5°N ~30°N 範圍之850hPa緯向風場南北風速差,當其值為正,表此區為氣旋式環流且季風槽較強。13年中,47個雙眼牆個案生成於季風計算範圍內,其中70.5%生成時季風指數達4ms-1以上,尤其在69月之個案中,93.5%生成時季風指數達4ms-1以上,顯示於69月時,季風指數達4ms-1以上為有利雙眼牆生成之條件。最後,關於雙眼牆生成時強度分析,得知生成強度隨雙眼牆生成區域之上層海洋熱含量(UOHC)之變大,有增加之趨勢,R-square0.15;而生成強度與SST及垂直風切無明顯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