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為台灣地區夏季最常見的劇烈天氣現象,而往往,其帶來的西南氣流為身為島國的台灣提供富足的雨水,以供夏季半年全省居民的使用。
然而,過多的降水也為台灣地區帶來了不少天災,如民國83年道格颱風過境後,高雄地區成為水鄉澤國,損失龐大。本論文即著重在探討造成颱風離台後引進西南氣流的機制,並做動力的分析。
民國83年8月份期間凱特琳颱風、道格颱風接二連三的侵襲台灣,並在道格颱風過境後為台灣南部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雨量。觀察衛星雲圖發現此時台灣上空有明顯伴隨道格颱風的雲帶,以及道格颱風、凱特琳颱風雲帶間互相拖曳拉長的現象。使用EC資料進行位渦分析,可以見到上述兩個颱風間位渦帶彼此相連,較弱的氣旋位渦帶變形並捲進較強的氣旋內,使台灣上空有一片較強的正位渦帶區。另外,在被拉長的位渦帶南方,有明顯的西南氣流將較多水氣向北傳送,為可能造成高雄地區強烈降水的原因。在一連串的颱風向北移動的過程中,local
ITCZ向北方前進了大約5個緯度。
為瞭解位渦氣旋彼此動力的交互作用,我們採取單層全球淺水模式進行模擬,以兩個氣旋間放置一弱值質量匯,在模擬弱氣旋位渦帶捲入較強氣旋方面,模擬出來的結果大致符合衛星雲圖以及EC資料的分析。使用位渦反演作為釐清各次區域對整個分析區域的風場與質量場貢獻。反演垂直方向11層的資料得知在颱風侵台期間,700mb的風場對低層大氣的位渦通量與水氣通量有最大貢獻,而在颱風遠離計算區域時,則是近地表1000mb的風場對低層大氣的位渦通量與水汽通量貢獻最大。再將道格颱風與帶狀位渦的資料獨立出來反演,在颱風離台期間,帶狀位渦帶提供來自於西南方的位渦通量與水氣通量,而道格颱風則沒有引進西南氣流。因此在探討道格颱風過境後促成南台灣地區大量降水的原因,似乎是由台灣上空的帶狀位渦帶所主導,且在700mb的流場提供主要所需的位渦通量與水氣通量。 |